- 主诉与现病史
患者为20余岁男性,因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入院,予以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。抽搐停止拔管后,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(病原体:鲍曼不动杆菌,对黏菌素敏感),予黏菌素治疗(300万IU,q8h)。病情初步改善后,改用无创通气(NIV)(全面罩,平均10小时/日),并采取防压疮措施(调整面罩贴合度、防护敷料、间歇摘除面罩)。NIV第5天出现发热,伴双侧腮腺区肿胀、红斑、皮温升高、疼痛及硬结。
- 既往史与个人史
2岁起患癫痫(继发于海马硬化),长期服用丙戊酸、卡马西平、左乙拉西坦;中度智力障碍;既往2次因癫痫持续状态入住ICU。
- 体格检查
双侧腮腺区肿胀、红斑、皮温升高、疼痛及硬结
- 辅助检查
1、影像学
1)超声回报双侧腮腺炎
2、实验室检查
1)血/尿培养、胸部CT、腰穿(排除CNS感染)、超声(排除深静脉血栓)
- 鉴别诊断与诊断思路
患者表现为双侧腮腺疼痛性肿大,需优先排除以下病因:
- 干燥综合征
a.支持点:双侧对称性腮腺肿大。
b.矛盾点:无口干眼干、雷诺症状等多系统受累表现。EULAR/ACR评分0,抗核抗体阴性。
- 流行性腮腺炎
a.支持点:双侧对称性、痛性腮腺肿大,伴炎症性改变。
b.矛盾点:患者年龄长于好发人群年龄,没有可追溯的流行病学史
- HIV
a.支持点:双侧对称性腮腺肿大。
b.排除点:无病原学、流行病学证据。
- 最终诊断
NIV相关性腮腺炎。
- 治疗与预后
治疗
抗感染:亚胺培南(1g,tid),覆盖厌氧菌。
药物相互作用管理:密切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(亚胺培南降低其浓度),调整抗癫痫方案以防抽搐复发。
调整NIV面罩参数及佩戴方式,减少压迫。
加强补液、漱口、镇痛。
预后
7天后好转出院,恢复正常生活。
- 总结
NIV导致腮腺炎的机制包括:由于面罩或固定带压迫塞腮腺导管,使唾液排出受阻;长时间高压通气可能直接刺激腮腺或诱发局部炎症反应;面罩或固定带持续压迫腮腺区域,影响局部血液循环,导致组织损伤、炎症,甚至坏死;唾液淤滞、逆行感染等机制可导致腮腺炎,NIV 的高压气流可能通过 Stensen 导管逆向进入腮腺实质,空气进入腺体后引发腺泡扩张、导管壁损伤、化学性或机械性炎症反应、继发细菌感染。同时呼吸急促导致的脱水,以及唾液黏稠度增加和使用吗啡等药物,也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。
及时诊断并调整治疗可避免病情恶化。治疗关键无论有无病原学证据应当予以抗感染治疗,病原学覆盖金葡菌、化脓性链球菌、肺炎链球菌、流感嗜血杆菌、大肠埃希菌及常见口腔耐药菌群等;并予以适当补液、反复漱口及疼痛管理。